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陕西:青山绿水扮靓美丽新家园

陕西:青山绿水扮靓美丽新家园

2024-04-29 22:06:58 [知识] 来源:依梦娱乐网

6月17日,陕西雨后的青山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雾缭绕,美若仙境。绿水 记者 艾永华摄

陕西陕化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扮靓 记者 段承甫摄

原标题:青山绿水扮靓美丽新家园

绵延的美丽群山苍翠欲滴,茂密的陕西森林密不分株,成为大熊猫、青山金丝猴快乐的绿水家园;奔腾的江河明澈清冽,水边的扮靓湿地芦苇荡漾,引来朱鹮起舞、美丽白鹭跃翔;湛蓝的陕西天空白云浮动,清新的青山空气沁人心脾,成为三秦大地壮美画卷最亮丽的绿水底色。

陕西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扮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美丽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有效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下大气力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绿染大地山更青

6月17日上午,细雨蒙蒙,云海翻涌,清脆的鸟鸣声在山林间回荡……雨中的秦岭美若仙境。

北沟保护站护林员孙军和他的同事背起背包,上山巡护。他们顺着上山的沟道小心翼翼地向前行走,每走一步先用手里的木棍将地上的草丛和两旁的树枝敲敲打打。“这是打草惊蛇,自我保护,也提醒各种小动物让个道。”孙军说,巡山的路线并没有真正的路,手里的木棍、背包里的弯刀都是每个工作人员的标配,木棍当拐杖,用弯刀割掉挡道的树枝,包里还配备了水壶和干粮,有时要走一整天。

北沟保护站是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基层保护站之一,承担着保护区4204公顷的管护任务。“保护站主要职责是保护区资源管护、森林防火、科研监测、社区宣传、森林生态体验等,上山巡护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孙军说。

孙军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从当初的林场伐木工到现在的护林员,他和秦岭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山上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都让他倍感亲切。

2020年夏日的一天,孙军和同事巡山返回的路上,发现崖边草丛里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在雨地里瑟瑟发抖,走近一看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幼崽。他们赶忙将这只走失的小豹猫带回保护站救治,待小豹猫完全恢复健康,再送回原地放生。“小豹猫跑进树林后还几次回头,好像和我们打招呼告别。”孙军说,“看着它活蹦乱跳,大家都有满满的成就感。”

“随着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辖区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北沟保护站站长郑怀文说,“2020年8月,北沟保护站辖区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川金丝猴。辖区内,羚牛、林麝、黑熊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逐渐扩大。”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近几年,陕西省深刻汲取秦岭违建事件教训,强化使命担当,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每年召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深入开展秦岭区域生态环境整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聚焦秦岭“乱搭乱建”“乱排乱放”等“五乱”问题,联合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等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全省自然保护区内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秦岭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169个矿权已全部退出,拆除退出63座小水电站,同时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勘界立标等工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持之以恒的生态保护,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监测数据表明,秦岭陕西段优良等级面积首次超过96%,森林覆盖率达到72.95%。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野生动物的繁衍,珍稀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陕西朱鹮数量已由1981年发现时仅有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5300余只。在延安子午岭,生活着国内数量最大、密度最高的华北豹种群。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增幅、密度、DNA调查获取率均为全国第一。2020年,在秦岭发现了中国最北端野生蕙兰种群,数量超万株;佛坪境内发现秦岭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指示物种——秦岭雨蛙。2021年5月,在秦岭海拔2700米以下的区域,首次发现有着优异生态环境“天然指示器”之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独叶草。

江河碧波润三秦

6月18日,雨过天晴,渭南市华州区冀家河生态湿地芦苇婆娑、荷叶摇曳。漫步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以前是冀家河水库,库区的水流入石堤河后汇入渭河。由于上游生态基流较少,河道来水主要为企业排放的废水。多年来,水库淤积严重,流域水生态环境较差。”冀家河生态湿地项目负责人袁波说,2019年,冀家河生态湿地项目启动实施,去年12月竣工验收。项目建设人工表流湿地近5万平方米,栽植了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和垂柳、水杉等乔木,通过生物净化水质的方式,改善库区水生态环境。

“以前上班经过这片水库时我都是快速通过,尽量少闻呛人的臭味。”在冀家河水库附近上班的居民张保岚说,“昔日污水横流的‘臭水库’经过一番改造,如今已成为绿树环绕、花草繁茂、水鸟蹁跹的良好生态湿地。现在每天路过库区,我都会停住脚步,欣赏一下这里的美景。”

为了稳步提升渭河水质,渭南市在加强黑臭水体治理的同时,严控源头污染,狠抓工业污水排放整治。

位于渭河边的陕西陕化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高耗水化工企业,每天排放污水约1.2万吨。“为了提高企业污水排放标准,去年公司投资4000万元建设总氮治理工程,总氮排放浓度从之前的50毫克/升降至10毫克/升以下,稳定达到地方排放标准。”该公司安全环保部副部长张勋介绍。

经过持之以恒的治理,滋润着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已变成风景宜人的“关中绿腰带”,奔流不息的渭河以优良的水质汇入黄河。“渭河潼关吊桥断面是渭河出境入黄的最后一个国控监测点,该断面连续3年水质在Ⅲ类以上,2020年,水质提升至Ⅱ类,创20年来最好水平。”渭南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李军说,“如今的渭河,水鸟成群,鱼儿畅游。”

近年来,我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面推进“三江三河”等重点流域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排污口整治、黑臭水体整治等工作。划定“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区197个,26个城市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纳入国家考核的27个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汉江、丹江水质持续保持优良,保障了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输水量的水源地水质安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陕西省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碧水保卫战的首要任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832万亩,黄河沿线86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固定或者半固定。人进沙退使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公里。2020年,陕西推出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10大行动,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空间治理工程,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黄土高原腹心地带自然保护地群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36.8%,年均入黄泥沙量由8.3亿吨减少到2.68亿吨,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2020年,黄河流域国考32个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7.5%,优于国考目标31.3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质断面。

蓝天白云多丽日

6月18日下午,宝鸡市晴空万里。走进位于陈仓区的大唐宝鸡热电厂,厂区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绿草如茵。厂区大门旁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热电厂各机组的废气排放数据。

“当前显示的是厂区2号机组的排放情况,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3项主要参数排放的浓度分别为每立方米4.17毫克、20.79毫克和15.79毫克,远低于国家标准。”大唐宝鸡热电厂副总工程师孙东峰说。

在厂区集中控制中心,各项运行数据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据了解,该企业在项目建设之初,就把环保视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同步建设了脱硫、脱硝、除尘环保设施,2015年至2016年,又分别对两台机组进行了超低排放改造。制定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严格过程管控,严把在线监测“关口”,确保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控制在超低排放标准的80%以内。

“企业在污染防治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获得了各级的多次表彰。”孙东峰说,“企业严守环保底线、严格无条件达标排放,坚决兑现‘守卫一方碧水蓝天’的郑重承诺,为宝鸡人民提供稳定可靠、清洁环保的光明和温暖。”

“在蓝天保卫战中,宝鸡市重点组织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扬尘管控、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等专项行动,持续开展落后产能淘汰、散煤治理、‘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治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宝鸡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刘福宁说,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完成非禁燃区农村清洁能源替代53.8万户改造任务,摸排“散乱污”工业企业3122户,全部完成整改任务。

“以前我家烧蜂窝煤做饭、取暖,经常把屋子里搞得烟熏雾罩。自从去年家里通了天然气,做饭、取暖既方便又卫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家住岐山县三民路小区的谭钰说。

“十三五”以来,我省坚持铁腕治霾、科学治霾、协同治霾,强化区域联动和部门协作,积极开展全省铁腕治霾秋冬季攻坚行动,重点推进汾渭平原大气治理联防联控,扎实推进关中区域精准治霾。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和管理,组织专家队伍实施“一市一策”指导帮扶各市区精准治霾,全面落实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等措施。5年间,全省累计拆改1.9万台燃煤锅炉、综合整治2.7万户“散乱污”企业;淘汰黄标车、高排放老旧车约34万辆,并提前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改造,超额并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任务。

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全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全省10个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15%;优良天数平均295天,同比增加19.1天,创近年最好水平。延安市、榆林市、安康市和商洛市进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同时,作为能化产业大省和化石能源消耗大省,我省全力抓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认真落实中央要求,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区域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推进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我省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和决心,对“十四五”重大项目进行重新评估筛选,砍掉拟建高能耗、高排放项目79个。

保护生态环境任重道远。为了三秦大地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陕西,砥砺奋进,矢志不渝。(陕西日报记者 艾永华 段承甫 见习记者 付玉玮

(责任编辑:休闲)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