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善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善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24-05-10 06:50:38 [焦点] 来源:依梦娱乐网

原标题:善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战争历来充满着辩证法。不可能如同“攻其无备、善于出其不意”,把变对于攻击者这一惯用手法,不可能防御者不可能不知道,善于也常把“有备无患”挂在嘴边并付诸行动。把变可从古到今,不可能战争发起因奇袭而得逞者仍屡见不鲜,善于此中的把变奥秘耐人寻味。

显而易见,不可能要想在战场上“出其不意”,善于首先得抓住对方思维死角。把变这种思维死角大致分两种情况,不可能一种是善于没想到,属认知缺陷;一种是把变想到了却认为不可能。战争作为一种生死较量,敌对双方无时无刻不在揣摩对方的意图,因而也会全面评估对方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行动实施的利弊风险。这种情况下,之所以还能出奇,恐怕问题就出在“不可能”上。也就是说,对方对于我可能采取的行动策略不是没想到,而是经过分析研判,认为这种行动的主客观条件不具备、不可行,武断地否决了我方选择这种策略的可能性。此时,我方如果能够找到行之有效的破解“不可能”的思路办法,就能够出敌意料、攻其无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震惊了世界。日军此次偷袭之所以能够得逞,一个重要原因是日航母舰载机解决了在狭小港湾的浅水中进行鱼雷攻击的难题。而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美太平洋舰队曾经考虑是否需要给战列舰设置防雷网的问题。结论是,珍珠港水深只有12米,无须设置防雷网。然而,没有料到的是,日军不仅通过在鱼雷上加装稳定鳍降低了鱼雷的涉水深度,而且还通过高强度训练解决了鱼雷机在狭小港湾内实施攻击的飞行技术问题。事实上,根据以往经验,要想对训练有素的敌手“出其不意”,如果没有创新,不解决一系列通常认为不可能解决的困难,一般是很难实施的。

正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历史上很多战例看起来似乎令人不可思议,却又巧妙地合乎常理。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空军遭受最初打击后,急忙将幸存的轰炸机转移至距以色列900公里之外的卢克索和巴纳斯机场。埃军指挥官认为,这个距离超出了以军飞机的作战半径,他们想轰炸几乎“不可能”,于是放松了警惕。可是,以色列空军一反传统,选用航程最大的“秃鹰”飞机,先关闭一台发动机保持单发飞行,待接近机场时再采取两台发动机全速突防,一举炸毁了埃及腹地的两个机场,从而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

现代战争实践表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并没有使“出其不意”黯然失色,反倒孕育出战场上更多的可能性。各级指挥员和战斗员,应该深入学习借鉴历史上著名的经典战例,深刻洞察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敢于挑战禁区、盲区,勇于突破常规、常法,善于把“不可能”变成无限可能、把“不可行”变成简便可行。如若我们在平时训练演习中能够养成这样的习惯、形成这样的氛围,那么在战场上达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就将是一件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张西成)

(责任编辑:知识)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